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

關鍵報告--你看見了嗎?


《關鍵報告》是十多年前的電影了,那時候年紀小,覺得實在沒什麼。

雖然電影的設定還算有意思,可是整體劇情沒有太驚人的表現,也就把它當作普通的娛樂片看過就算了。多年後再次重溫,才發現有許多值得玩味的地方。

首先,從設定來說,這部電影牽涉到了一個常見的哲學問題:

「人類能夠改變命運嗎?」

以及因此衍生的後續疑問:

「如果預言能夠改變,預言還是預言嗎?」

「被預知將會犯罪的人是罪犯嗎?」

電影裡,主角約翰用了一個非常聰明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回答了這個問題。


「你為什麼要抓住它?」

「它快掉下去了。」

「你確定?」

「嗯。」

「但它還沒掉下去,就被你抓住了。」

--

說到預言,最有名的作品莫過於希臘悲劇《伊底帕斯王》了。

如果有人忘了《伊底帕斯王》的劇情,沒關係,簡單來說就是:「有個叫伊底帕斯的人被預言將會犯下弒父娶母的罪行,他的父親底比斯的國王因此決定殺了他,沒想到負責執行任務的人心軟了,把他交給別人扶養長大。伊底帕斯長大後,又被預言將會弒父娶母,為了避免預言成真,他選擇自我放逐,沒想到卻在流浪途中因緣際會殺了自己的父親,娶了母親成為底比斯的國王。伊底帕斯在知道真相後,刺瞎了自己的雙眼,離開了底比斯。」

從故事的結局,我們不難看出《伊底帕斯王》的答案:「人類不可能改變命運。」

而《關鍵報告》不只是碰觸到了相同的哲學問題,它在劇情結構方面也和《伊底帕斯王》有著驚人的相似性:

主角約翰和伊底帕斯王一樣被預言將會犯下殺人的罪行,他也同樣「弄瞎」了自己的眼睛,而在原著小說裡,約翰知曉來龍去脈後,為了守護犯罪預防系統的可靠而動手殺人--只不過,伊底帕斯弄瞎雙眼是為了贖罪,約翰卻是為了證明清白;伊底帕斯是因為沒能看透預言而犯罪,約翰是因為知曉預言而犯罪。

電影雖然在最後做了更動,把「知曉預言而犯罪」的角色給了幕後黑手拉瑪,同時讓他展現自由意志抗拒命運(符合主流大眾的期待)但是仍然保留了足夠多地對應關係。

此外,電影也始終圍繞著「眼睛」這個元素打轉。不管是開頭想要殺害出軌妻子的丈夫說的:「不戴眼鏡我簡直跟瞎子一樣」毒販說的:「在瞎子的國度裡,獨眼的人就能當稱王」未來世界無所不在的視網膜辨認機制。以及最重要的,先知阿嘉莎醒來時說的:「你看到了嗎?」



不過儘管在劇情結構,以及神殿、先知、預言和眼睛等符號上相互對應,電影質疑的並不是「命運」,而是逐漸滲透然後掌控人類生活的科學技術--在約翰逃亡的過程中,我們看到科技無所不在的控制,不只是政府機關、大眾運輸系統甚至是百貨商場,只有在成為逃犯的時候,約翰才意識到科技無孔不入的恐怖。

只有在「瞎了」之後,約翰才真正看見了真相。

--

「人類能夠改變命運嗎?」

希臘悲劇《伊底帕斯王》說,不行。人類不能改變命運,人類必定受到命運的宰治。

電影《關鍵報告》說,可以,人類可以改變命運,我們的自由意志可以創造未來!

--但是如果我們不抱持戒慎恐懼的心,我們將會被科技給宰治。

因此最後犯罪防治局解散了,人類不再扮演眾神的角色,監控甚至預言每個市民的言行。

至於那三個先知呢?他們穿著懷舊的服裝,住在懷舊的屋子裡,讀著書。


--

除了劇情之外,這部電影的畫面也很有可觀之處。

(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這部電影導演可是史匹柏啊!)

首先,是幾張畫面擷圖。

第一張是個低角度的鏡頭,前景物件做為「景框」,這是種很常見的構圖手法,但是檯燈和眼鏡框住女人,眼鏡又框住情夫的設計實在非常有意思。

第二張是個過肩鏡頭,可是也許是用了廣角,前景的人顯得特別大。

第三張是個三人鏡頭,中間的人充當分隔,表現人物關係。

第四張是煙霧和光線的效果。


接著是幾張動圖。

第一張使用了「景框」的手法,但是加入了前景物件跟著主體移動的創意。

第二張是個特寫鏡頭,不過卻是攝影機固定,人物朝前走來形成的特寫鏡頭。這是史匹柏的慣用招式,不使用剪輯而是使用一個鏡頭包含了不同的畫面構圖。

第三張和上面類似,不過更高明的是後面約翰的反應,還有那兩條精心設計的樹枝。

--此外這兩個鏡頭,都涵蓋了非常重要的關鍵台詞。前者說出「先知都是毒品成癮者的後代」後者則是「先知有時候會意見不同」這兩個劇情關鍵。


最後兩張的概念和前面相同,都是在不剪輯的情況下結合不同的畫面構圖,上面的例子是角色移動,後面的例子則是透過「鏡面」改變轉換,挺有趣的。


不過前面提到的例子,不管是演員移動、攝影機移動還是利用鏡面,他們仍然不是「同時」出現在畫面中--是不是同時有什麼重要的呢?

有句話說:“acting is reacting.”

(這句話很難翻譯,幸好他很簡單也不用翻譯)

電影,就是呈現表演,因此在畫面裡永遠只會有兩個東西:「刺激」還有「回應」,通常導演會選擇「按照順序」呈現,像是第三張動圖,老太太緩緩往鏡頭走來,說出關鍵台詞(刺激)然後留下主角站在原地(回應)。

大部分的對話也都是如此,演員A說完換演員B,誰說話就拍誰。

有時候也會採用「交錯呈現」或者「省略刺激」的方式,前者通常是在營造緊張感,或者角色別有其他考量的狀況,後者則是要讓我們集中在角色的情緒。

不過比較少見的是「同時呈現」,因為通常來說「刺激」和「反應」會處在兩個對立的位置,很難同時出現在同個畫面裡頭。

那麼這個問題要怎麼解決呢?沒錯,我知道你想到了:從旁邊拍嘛。

的確,從旁邊拍卻是可以同時拍到兩者,可是這樣就無法清楚拍出演員的表情,像是前面那張主角毆打某人的圖片,鏡子裡我們看到了主角打人(刺激)還有女人驚恐的表情(反應),接著畫面才出現主角的表情。

想要同時呈現兩者,只有漫畫才能做到。

我之前比較過《寄生獸》漫畫板和電影版的不同呈現方式,就有提到過這個問題。

(文章連結:寄生獸--血腥這回事兒

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史匹柏有個聰明的主意--半面鏡。

下面這張圖來自《辛德勒的名單》,因為反光,所以窗戶成了半面鏡,可以看到下面的景像(刺激)也可以清楚看到演員的表情(反應),成功地把兩者放到一個畫面。

(不過這張圖厲害的還有右下角的火焰,同時象徵了角色的情緒)


而在《關鍵報告》裡頭,因為是未來世界,科技進步了,史匹柏想到了更多的花樣。

第一張圖道理相同,可是因為是「螢幕」所以他想放什麼,就放什麼,擺脫了窗戶的限制。

第二張圖道理也是相同,可是腦袋真的要很靈活才能想到啊!


最後這張是全片唯一的「匹配剪輯」,效果出奇地好。

選擇在約翰被捕的時候進行大幅跳躍時間的匹配剪輯,大大增加了劇情的懸念。


另外,本片也使用了兩個長鏡頭。

分別是主角發現預告犯罪的對象竟然是自己,在逃離的途中碰上發現他吸毒事證的聯邦探員;另一段是掃描眼球的蜘蛛機器人,在主角躲藏的破舊公寓搜索主角的場景。

前者主角一開始以為對方是來逮捕自己(事實上也是,只是動機完全不同)後來才發現對方根本是在狀況外。這段巧妙的安排,讓觀眾先是跟著主角一起緊張,在發現是誤會的時候才鬆了口氣甚至覺得好笑--只是在覺得好笑的同時又擔心會不會害主角逃不出去?觀眾的情緒完全被導演緊緊抓在手裡。

後者同時使用了極端地俯拍角度,表現機器人侵入和主角反應的同時,也穿插了其他住戶的不同反應,同樣是在緊張的時候穿插令人發笑的小喬段緩和情緒。




最後,補上兩張其實沒多特別,但是別有趣味的圖片。

--還記得這是部反對科技還有消費主義的電影嗎?

電影大部分的場景,都是低彩度的設計,可是偏偏在這兒用了鮮豔的紅色(置入性行銷)看著它的聯邦探員猙獰的表情,好像不只是因為眼睜睜看著約翰逃跑,更是在問導演:「你是在開玩笑嗎?」

實在是很諷刺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